现在的教育体制规定,孩子在学校用大量的时间学习数学、语文、英语,这都是属于左脑负责科目,而属于右脑负责的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设置非常少。这样一来,儿童的左右脑开发就失去了平衡。作为家长,我们不能左右学校教育,但可以利用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进行补充。因此,我们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孩子的右脑开发,以使孩子实现左右脑平衡这一理想教育。
1、儿童是艺术学习之天才
人的右脑被科学家称之为艺术脑,专司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方面的职责。艺术家往往被称作右脑人,他们的艺术才华往往在儿童时期就显露出来。如音乐天才莫扎特,4岁开始学习钢琴,6岁就成为震撼世界的音乐家。类似这样的例子还很多。科学证明,儿童都是艺术学习的天才,他们都具备成为艺术家的先天条件,如果有好的学习方法指导,成为艺术家不是什么奢望。日本小提琴教育家凌木镇一以一己之力,在短短几年内培养出了成千上万个莫扎特式的小提琴家,他的实践活动,充分证明了儿童是艺术学习的天才。
2、上大学不是唯一之目标
现在的家长一方面限制孩子的艺术追求,同时也在思考着孩子的未来发展,为孩子的前途做打算。不过,我们绝大多数家长,都是按照大人的价值观来为孩子设计前途的。而没有按照孩子某方面所独有的艺术潜能和欲望,来安排孩子的学习。比如孩子说:“妈妈,我要画画。”妈妈就思考了:学这个有什么用?能考大学吗?还不如学写字,于是就回绝了孩子。当孩子说:“爸爸,我要学跳舞。”爸爸就想了:跳舞有什么出息?舞蹈是我们能学的吗?我们还是好好学习语文和数学吧,学好这些以后好考大学。于是孩子的艺术追求被阻止了。
家长总怕孩子的业余艺术爱好耽误学习,耽误上大学。可是等到孩子上了小学三四年级以后,你会发现孩子学习成绩也不很突出,不及格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而孩子喜欢的兴趣爱好,家长也没有让他得到发展。孩子要想得到的,你没有让他得到;你想得到的,孩子也没有让你得到。这种情况概括了现在中国家庭教育的基本模式。那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令人遗憾的僵化的教育模式呢?我认为有这样几种原因:
(1)多数家长都不尊重孩子
孩子要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而家长却要用功利的价值观,来决定孩子的学习内容和发展方向。因为我们大人从小就没有被尊重,于是我们在自己的潜意识里,把这种不尊重传递到孩子身上。这是目前中国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所存在的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
(2)错误的观念
一些家长对某些教育观念和对孩子的前途有一种错误的认识。例如,家长认为孩子的终极目标是上大学,只要能考上大学,将来的一切就有保障。这显然是落后的想法,今后既使是大学毕业生,也不可能都有十分优越的工作可做。这和20年前、30年前不一样。那时我们国家文化层次普遍比较低下,只要有高中文化就可以在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工作。现在不同了,以后更不同,硕士生找不到工作也是常事。如果抱着我们孩子能考上大学就是我们的教育目的,那是极其错误的。如果我们限制了孩子某些方面具有特质的才能,而强制孩子从某一个方面去努力,既使考上大学,那也是一个平庸的大学生。那种认为只有读大学,才有成功人生的看法,已经过时了。
(3)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智力优势
我们的孩子喜欢什么科目,说明他的大脑可能就有这方面的才能,并且可能具备这种心理和生理素质,十分有利于向那个方面发展。“冰上蝴蝶”陈露从小就喜欢花样滑冰,父亲满足了她的艺术欲望,并加以合理培养,最终使她成为世界冠军。
3、关注孩子大脑之优势
我们家长对孩子的智力特征不十分了解。根据科学家研究,人的大脑有7个智力中心,语言智力、数学逻辑智力、音乐智力、空间和视觉智力、运动和舞蹈智力、人际智力和内省智力。这7种智力,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孩子,具有不同的优势智力,这也是孩子的个性和特长发展趋势所在。比如,他的视觉智力发达,他就可能喜爱画画;他的逻辑智力发达,他就可能喜欢数学;他的音乐智力发达,他就可能喜欢音乐。我们尊重了孩子喜好,我们也就是尊重了他的智力,也就尊重了科学。对于孩子朝思暮想的爱好,我们家长要给以鼓励和支持。来自北京的一对夫妇,老来得子倍加珍惜,孩子非常可爱。他妈妈说:“我儿子要上房我就给他找梯子。这个孩子喜欢相声,妈妈看出了孩子的语言智力优势,就鼓励孩子拜师学相声。家长尊重了孩子的兴趣,孩子就获得了快乐,结果孩子在相声方面迅速发展。孩子喜欢什么,他才能在那个科目上获得成功。如果孩子不喜欢,我们花多大的努力,孩子也难以成功。”中华网在深圳的时候,我结识了几个朋友,后来我发现,网络公司的许多人,都不是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其中一个是学生物的,一个是学医学的,一个是学野生动物的。他们在本专业上都没什么造就,而在计算机上却获得了成功。在与他们交往中,才知道他们在中学时就喜欢计算机。“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这种例子实在太多。我们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孩子的自我选择。
4、右脑是开发智力之关键
过去,由于贫穷,人们在温饱线上徘徊,学生在学校里只能学习语文、数学等。想学艺术特长课,没有钱买乐器,如手风琴、小提琴、钢琴等,有钱买乐器也没有老师教。所以我们老一代的家长大都没有什么业余爱好。现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了,孩子们赶上了好时代。他想学习什么,就可学什么。如果没有偏见,应该满足孩子的愿望。但是有的家长自己没有什么业余爱好,却总认为孩子喜欢的都是杂七杂八的东西,和正经学业关系不大。抱着这种错误观点和错误看法的大有人在。
我们家长应该明白,业余学习和学校的学习是不矛盾的。比如,学校要举行音乐会,我们的孩子会演奏小提琴,他就可以上台演出,获得掌声后,他就充满了自信,回到课堂上,他就更加会好好学习。另外,有很多艺术学科,都是开发智力的,其中音乐最为典型。一个孩子学钢琴,刚开始如果占用大量时间,可能会影响文化课学习。当孩子跨过钢琴比较难的练习阶段后,其他学习进步就非常快了。
音乐是右脑负责,通过音乐开发右脑智慧是一大有效的途径。德国人的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古典作曲家排行榜中,前10人中就有9人来自德国。在德国,音乐是人们生活的主要部分。一个年轻人一周要听16-17个小时的音乐。许多人都会乐器,不会乐器者被看作是落伍的人。德国人口很少,但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很长一段时间居世界第一位,直到二战后才排在美国之后,成为第二,现在仍然第二。
比方说我们做数学题或者写作的时候,放一首我们喜欢的古典音乐,那么右脑就会被激活。左脑发生困难的时候,右脑就将智慧通过左右脑的桥梁传送给左脑,使左脑的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也不感到疲劳。许多科学家都拥有音乐这把钥匙。爱因斯坦就是小提琴手,李四光就会作曲,华罗庚夫人就是钢琴家,据称他的优选法都和夫人的钢琴声有关。
我们已经知道,右脑是人类的智慧库,人类要解决科学问题必须借助右脑的帮助。许多科学家就是积极调动右脑和使用右脑的能手。可以说右脑创造了智慧,智慧创造了知识和财富。孩子学习音乐艺术的过程,就是激活右脑的过程,从而达到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的目的。我们现在提倡创新教育。全世界的教育经验说明,创新教育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繁荣昌盛的保证。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如果没有创新素质,毕业后不但不能为国家创造财富,反而给国家带来就业压力。如果有创造能力,他毕业后就可以开创工作新局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打破陈腐观念,独树一帜。所以说,许多科学家不仅在科学领域有卓越的贡献,而对艺术也有浓厚的兴趣爱好。艺术对科学可以起到四两拔千斤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源泉,从科学角度出发,我们要支持孩子的艺术兴趣爱好。
5、艺术是人生快乐之源泉
对一个孩子来说,如果除语文,数学以外,他没有什么其他爱好,对周围的事物没有什么兴趣,对什么事情也无所谓,对生活没有什么追求,处于麻木不仁的状态,那么他的生命就缺乏应有的快乐。我们培养孩子要让他有出息、有作为,同时更要让他有幸福和快乐,而学习艺术就是创造幸福生活和快乐人生的最好途径之一。
我们人类的生存历来都是为了趋利避害。趋利避害是说,我们人人每时每刻无不在寻求快乐,而避免被伤害。人生获得快乐的方法很多,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用消极的方法追求快乐。一类是用积极的方法追求快乐。那些用消极方法获得快乐的,如赌博、嫖娼、酗酒和吸毒等等。用这类方法获得快乐者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极为有害。另一种获得快乐的方法就是对艺术兴趣的爱好和追求,如文学、音乐、美术、体育、科学和摄影等等。假如我们的孩子什么艺术兴趣爱好都没有,当他长大成人后,获取人生快乐的方式就有可能朝着第一类寻求快乐方面倾斜。有一项调查证明了这个事实:在所有的职业中,犯罪率最低的是从事音乐职业的人。因为他们从音乐中获取乐趣已足矣。这说明,如果人们有很好的兴趣爱好,他就不必用损害自己和别人的方式来获得人生快乐和人生幸福。比方说,一个人爱好摄影,他就会在这方面努力实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到大自然中去捕捉最美好的画面,留住精彩的瞬间,从中获得快乐。而你如果没有任何艺术爱好,就会每天无所事事,无聊至极,也谈不上有什么快乐而言。
现在我们的经济发展了。孩子们有接受多方面教育的条件和兴趣培养的条件,他们也应该有美好的人生,有美好的未来。这也是我为什么用了这么大的篇幅,来论述艺术兴趣的重要性的原因。
如果我们知道孩子学习某项艺术科目,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创新思维、修身养性、高尚情操、人生幸福,都有很大的好处,我们就要积极支持孩子学习他感兴趣的艺术特长。接下来,我想根据我对才艺学习所知道的一些方法,来和大家分享,在这里我仅以钢琴为例,谈一些原则性意见,仅供家长参考。其他才艺科目的学习方法也可借鉴。
1、最佳年龄
关于孩子学习才艺学习的年龄问题,不一而论,学习音乐,一般四、五岁为最好。孩子大了,还能不能学呢?当然能学!我是这样认为的,通过才艺学习,提高孩子右脑的利用率,开发右脑潜能,全面挖掘孩子各方面的智慧,培养孩子的艺术兴趣爱好,千万不要一学钢琴就成为钢琴家的思想。一万个学习钢琴的孩子,不一定有一个孩子能成为钢琴家。孩子大,也可以尝试。比如,庄则栋的前夫人就是一位钢琴家,她是十几岁之后才开始学习钢琴的,也成了钢琴家。
2、科目选择
根据孩子的天赋或特点选择他喜爱的才艺科目。孩子如果小,他自己不知道他喜欢什么,我们家长也不知道,你可以让他去尝试,去接触,也可以让他到培训班去看看,看他对钢琴感兴趣呢?还是对小提琴感兴趣?是对舞蹈感兴趣呢?还是对下围棋感兴趣?让他自己去体验。一旦孩子喜欢上某一科目,家长也顺着孩子的兴趣,和孩子一起关注他喜欢的科目。这里强调的是,不要以家长的喜好,武断地来为孩子选择科目。
3、观摩表演
如果孩子喜欢了钢琴,我们家长在全力支持他的同时,要做些心理准备工作,首先自己要研究学习钢琴的知识;你也可以请教学习过钢琴的家长,然后,也可以到书店买些相关的书籍;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带到老师那里去,让孩子观察老师是怎么教的,小朋友是怎么学的。这样的观摩要有三四次。一个月左右,你发现孩子确实喜欢钢琴,也能看到他有信心。当孩子对弹钢琴的欲望增加到相当高的程度时,才开始让孩子学弹琴。这个过程一定要有,否则会出现有始学终的可能。在这之前可以让孩子掌握乐谱,学习视唱,但就是不让他摸琴。你可以给孩子买来和教材相配套的音乐磁带,每天反复播放。此外还有钢琴录像带或光碟,也可以让孩子看。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经过一段时间,根据孩子对学钢琴的迫切程度,再确定是否要买钢琴了。
4、拜师学艺
接下来就是拜师,既领孩子去找辅导老师。老师应该是专业化的,也就是说这个老师的钢琴技术水平很规范,这样你的孩子一开始学习,无论是指型,还是姿势等,各方面都是正确的。如果老师专业性不是很强,孩子的学习就会出现偏差。还有,这位老师应该性格温和,他和孩子能有一种沟通能力。可能有的家长认为,应该送孩子到比较严厉的老师那里去。我认为大多数孩子是不适应比较严厉的老师的,特别是那些没有笑容的老师。但这样严厉的老师,可能极少数孩子能适应,比如,孩子天资比较好,自制力很强,老师留的作业都能一丝不苟的完成。如果你的孩子具备这种心理素质,那么选择这样严厉的老师还是可以的。但是我们的大多数孩子都很小,一学就需要几年,他所需要的是耐心的帮助,这样看,温和的老师比较好。
5、积极暗示
前面谈过暗示,有积极的暗示和消极的暗示两种。比如,你的孩子开始练钢琴了,你会对孩子说:“钢琴太难了,你必须刻苦学习,必须多练,每天不练四、五个小时,是不能学好的。这是消极的暗示。我们应该积极的暗示,你可以这样说:“儿子,钢琴是个优美的乐器,曲子非常好听,非常容易学,只要我们按照老师所教的去学去练习,我们就很容易学会。这就是积极的暗示。还有这样的情况:你的孩子学习弹钢琴,亲属都知道了,于是,舅舅来了,说:“王刚,你爸爸给你买这么贵的钢琴,你可要好好学啊。”过两天,姑姑来了,说:“王刚,这回就看你的了。”整个家庭和亲属都对孩子这么说,那就不好了,这无形中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孩子也不明白是什么回事“平时这些人不说这样的话啊,他们怎么了?我不就学习钢琴吗?我喜欢学,爸爸不是自愿买的吗?”于是他就可能有点惊慌,觉得我还是不要学了。这给他继续学好钢琴可能带来副作用。
相反有个美国人,他的儿子出生两周了,还没有名字。一天他上街碰到了朋友,朋友问他给孩子起了个什么名字?他就说还没有给孩子起。这个朋友说就让孩子叫爱瑞尔吧,以后他能成为歌唱家。因为爱瑞尔是美国人人皆知的歌唱家。当时这个朋友似乎是无意说的。但是,这位父亲回家后真的给孩子起了爱瑞尔·宝沙的名字,后来这个孩子居然真的成了美国著名的歌唱家。
我们给孩子一个美名,给孩子树立一个成功的目标,孩子就会朝着这个美名和目标前进。
1、营造温馨练琴环境
孩子学习钢琴,一般家长要领孩子,到老师家里上课,上半个小时后,老师留好作业,然后家长领孩子回到家,让他自己练习。每天练,每天练,然后一周后再到老师那里上课。老师要检查上周的作业,接着教学,最后留作业,基本是这样的程序。
一般孩子开始练习钢琴的时候,我们要给他创造非常好的环境。如果有条件可以在一个单独的房间做琴室,如果和孩子的卧室在一起,最好用屏风隔开。琴室的墙壁可以按照孩子的意愿张贴一些他喜欢的图片,琴室里不能放类似电子玩具,女孩喜欢的毛绒动物,可以摆在钢琴上,让她感觉她是在给那个动物在演奏,也可以不放。
孩子第一次练琴,要特别注意以下方法。首先鼓励孩子:我们终于开始学习钢琴了,妈妈为你有这样的老师,有这样的钢琴感到高兴,妈妈希望你能喜欢学习钢琴,希望你能学会一些曲子,妈妈和爸爸喜欢欣赏你的曲子。第一次练琴,孩子也很快乐,他也会向你表达他此时的感受,于是你们母子拥抱一下,然后就让孩子上琴了。孩子开始弹琴是快乐的,这非常重要。我们最好让孩子独力地练琴,如果不能独立地练琴,可能妈妈要陪着,如果妈妈会五线谱,可以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指导,如果不会,只能靠听,靠看。第一次练琴,孩子都是练习音节,很简单,他很快就按照老师所教的技巧和方法练习会了,这时就可以终止了。可能孩子第一次弹琴会非常高兴,他要把明天和后天的作业一口气弹完,家长正确的做法是劝止,其中的道理如同好东西不能吃多一样,吃多了以后就厌烦了。
孩子第一次练琴,我们为孩子创造温馨环境,每次弹琴让他都快乐。也就是说,孩子应该在非常快乐,没有压力,没有任何不安全感的情况下,才开始练琴。道理在于:他练琴是他的一项课业。他的课业能在快乐的时光里度过,那么,在他的大脑神经链中,他会把课业和快乐连接起来了。孩子形成了条件反射:我练钢琴——我快乐。形成这样的心理机制,孩子就愿意练钢琴,否则相反。
但是,我们往往会发现,有的家庭不是这样的。比如,你可能对孩子指手画脚,你可能督促他这样弹,那样弹,你也有可能不顺着孩子想法去做,你和孩子在弹琴这件事上,一开始就产生分歧。
我们往往见到这样的情景:晚上八点了,孩子到了练琴的时间。孩子不上琴,你要唠叨他,你要训斥他,你要骂他。孩子开始弹了10分钟,就停下来。你于是就呵斥他。你觉得孩子的学费太贵了。一个月数百元,如果孩子不好好练,就等于白花钱。于是你再延长孩子的练琴时间,这样孩子就开始痛苦了。孩子开始是愿意弹琴,但经过一段不愉快的日子后,发现弹琴是个痛苦的事情。原来他在电视上看见小朋友弹钢琴,双手动作使人眼花缭乱,优美的乐曲使他激动不已。他也希望自己能像那样的小朋友。当他实际练习的时候,发现太痛苦,于是他就想:以前妈妈很爱我,很疼我,我很快乐,我们母子的感情也很好。自我弹钢琴后,我们的家里的环境变化了,我是被骂的对象,我是被呵斥的对象,我是被白眼的对象,每天我都痛苦极了。这都是由于学习钢琴造成的。孩子得出结论:学习钢琴是痛苦的。然后在他的大脑神经链里就进行了连接:学钢琴—痛苦。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个神经链越来越粗,一说弹钢琴,孩子就痛苦,一看钢琴,孩子就犯难,一练钢琴,孩子就痛苦,以后就只有厌弃的份了。
2、建立心锚
优美的旋律,稳健的节奏,动听的琴声,使孩子沉浸在快乐的音乐之中,在这样的状态结束练琴。此时,孩子快乐,你也快乐,你接着要赞美孩子,这时你要和孩子做一个动作:你让孩子举起右手或双手,你也举起右手或双手,你们一齐击掌。到第二天练琴结束,你们也很快乐,再以第一次同样的方式击掌。几次之后,开始练琴前你也以这样的方式和孩子击掌,练完琴,再击掌。这是什么?这是一个行为科学。你和孩子一击掌,就刺激了他的神经系统,尽而调动起孩子的快乐情绪,他也就进入到自信和音乐陶醉的优美状态,激起他练琴的情趣,于是孩子就愿意继续坚持练琴。每当孩子练完琴,与他击掌,这也是对他的鼓励,对他的赞美,对他的支持,对他深情的关爱。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方法,所以,我们的家长,不论我们孩子学习什么,如果能按照我讲的这个方法去做,我们的孩子将来仅仅考上大学的目标就显得太低了。希望家长这样去尝试。你也可以不用击掌的方式,拍他的肩膀也可以。不论是击掌还是拍肩膀,都必须固定一个位置,以后不要改变。反复做,就形成条件反射了。这个过程,用心理学术语说,是建立“心锚”。心锚一旦建立,就可以不断使用这个方法激励孩子,这个心锚相当于“激励按钮”,家长应该认真建立,积极使用。
3、打好坚实基础
钢琴是一个很严格的训练科目。开始学习,不要求速度,要求质量,要重点打好坚实的基础。如果孩子弹的准,姿势正确,以后的学习就不受挫,进度也快。同时边学习边弹,也要掌握乐理知识。有的孩子只会弹,不懂多少乐理知识,也是不对的。当然,为了高质量的弹琴效果,要有其他一些保证。如上边谈到的那些,接下我再补充一些。
4、缩短每次练琴时间
一百多年前,奥地利有一个小女孩从师学琴,老师观察了她的自然条件,考核了她对音乐的领悟及理解能力以后,问这个孩子:“你每天能用多长时间练琴?”孩子说每天至少2个小时,老师摇头,孩子说2个半小时,老师仍摇头,孩子说3个小时也行,这时老师的头摇更凶了。他大声说:“不!不!我的意思是你没有必要练那么长的时间。时间太长了,思想就不可能那样集中,而且也不容易坚持,不时中断难成大业。”他接着说,每天只要认真练15分钟就够了。但必须天天坚持,一生都不要间断。你能行吗?孩子听了老师的话,明白了坚持比一时勤奋,“一日暴,十日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为重要的道理。她果真按老师的教导,天天练琴,从不间断,后来终于成了杰出的钢琴家。
一般来讲,家长和老师的心理,都想让孩子多学,快学。家长认为每月要付出几百元学费,那么就要有收获。老师想,我要让你家长知道,你的孩子得到的这些知识和你交的这些钱是相符的,我要让你看到孩子教材的进度是如何之快。于是就给孩子留了很多作业。由于作业太多,弹完这首,弹那首,弹完这本,弹那本,无休止的弹,孩子就感到难度太大。这就容易使孩子练琴的情趣和积极性逐渐消退。最后导致厌恶钢琴,直至最后放弃钢琴。这样结束练琴的孩子一见钢琴就恐惧。许多孩子都曾经学过艺术特长课,如各种乐器、画画、跳舞、打乒乓球,但后来都半途而废。其原因可能就是开始给孩子的作业量太大,使他从练习的时候起,就没有享受这门艺术给他带来的快乐。
家长和老师一定要知道,如果让孩子练琴时间过长,除了孩子受不了之外,孩子练琴的质量也不能保证。由于时间长,孩子的注意力就不能集中,就会弹错,一个音符弹错,然后又弹的时间过长,于是这个错误就被“巩固”。当孩子到老师那里过课时,他就过不去。老师为了保证孩子的练琴质量,必须让他重弹,既这周的作业老师不能给孩子留了,还要继续练上周的作业。这时家长的心里就不好受了,于是就又逼着孩子继续长时间练,从而,孩子学琴就进入了恶性循环的状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缩短弹琴时间是对的。
5、间隔练琴时段
对于钢琴,或与钢琴类似的才艺学习,确实需要大量的时间,没有这种童子功,要想成大器是不可能的。但这里有两个问题要注意,一是孩子很小,这样往往会伤害孩子学习欲望,破坏孩子的学习本能;二是我们叫孩子学习才艺,并非要孩子当钢琴家,大多数孩子只是学习一个特长而已。因此,在这里我再推荐一个方法:间隔练琴时间。
比如,孩子的老师要求他每天必须弹2小时钢琴,你千万不要让孩子一气就弹2小时,而是要把这2小时分开,方法是早晨弹半个小时,中午弹半个小时,下午弹半个小时,晚上弹半个小时,这样把时段分开,效果会好。如果你让孩子一气就弹2个小时,孩子可能很快就厌烦。为了说明这个间隔原理,我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中国有一个大提琴家叫王健,现在在美国。小时候,他父亲教他学习大提琴时,一次只让他练习5分钟。玩够了,再练5分钟,孩子非常喜欢,发现练琴非常有趣。他从练琴中得到的是乐趣,而没有痛苦,于是他就沿着这快乐的道路练下去了,后来他就成了大提琴家,成了马友友第二。他采用的就是间隔法。
6、少留练琴作业
孩子很小,开始练琴,练琴的质量,孩子的兴趣,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家长能和老师达成协议,给孩子少留作业,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我们不是非让孩子成为钢琴家不可,但也不能让孩子半途而废。少留作业,或者适度留作业,是应该考虑的方法之一。
本章结束前,我在这里还要强调一下,我用如此长的篇幅讲学习钢琴,并不是说所有的孩子都一定要学习钢琴,唯学钢琴独尊。而是想通过介绍孩子学习钢琴的方法,触类旁通,将其贯穿到其他所有的课程中,让孩子快乐学好每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