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就目前家庭教育的十个理论和大家研讨一下,研讨的主题是“当今家庭教育理论十大误区剖析”。
目前我们中国教育出了一些很严重的问题,这些严重问题的标志就是中国对儿童不喜欢学习,厌学,而且这种厌学的面积遍及了城乡,大约有百分之八十多的孩子都不喜欢学习,都有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或者是有厌学症。随着网络的发展,还有大约三百多万儿童掉入了网络游戏的陷阱,还有几百万孩子在早恋等等,还有大量的孩子无法继续学习,只有辍学了。目前中国的这种教育状况在世界范围内是罕见的,这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未来构成了一个极大的威胁。今天我们讨论的家庭教育理论十大误区,就是我们中国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的教育在哪儿出了错误?实际上今天中国发生的教育危急有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是有历史原因的。在三十多年或者二十多年以前,我们中国有几届主管教育的领导他们都公开说西方的教育不适用于中国,这样一来,中国很多学者基本上排斥西方的教育,致使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就没有传到中国来,如果作为一个国家不吸取其他民族的先进的教育文化,那么自然就要开发自己的教育文化,大家都非常明白,在我们中国,不说以前,就说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我们中国的教育学术造假就比较严重,很多学术课题都是假的,国家花了大量的资财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大约教育的课题也有上万项。但是由于我国的这种学术风气,进而导致了教育学术也和其它学术一样,疯狂地造假,一个课题从开题到结题整个过程都是虚无缥缈的状态,所以,至今洋洋一大堆,我们没听过哪个教育家研究创造了一套教育的理论在哪个地方进行普及,获得了极大的进展,在全国的范围内没有。我国没有积极地吸收西方的先进的教育文化,教育理论、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等,同时我们又造假,那就是说我们没有创造适应现代社会的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或者教育模式,而我们的教育又不能停留,这样就把中国传统的教育发挥到了极致,它的标志就是教育儿童刻苦学习,努力学习,勤学苦练,这就是我们传统教育最核心的模式。结果就导致我们中国百分之八十的孩子都在这个传统的教育理念下纷纷挫败。近十年多我们中国也出现了一批教育家,这批教育家他们的特征主要是研究古今中外的一些案例,用案例的方法教育家长,教育老师怎么样去教学,我给这些教育家起了个名字叫做“案例派教育家”,他们数量很大,分布在各省,他们对于西方的教育进行了一个表面化的理解,然后到处演讲,宣传案例派教育家的理论,这个理论的宣传可以说对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一个雪上加霜,使我们的教育更加恶化了,案例派教育家的理论很先导地透入到家庭里边来了,因为我们的家庭里都是独生子,作为家长一定要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才,我们就肯定要学这些理论,这样一来就把我们家庭教育文化搞混乱了,操作下来,经过十多年的功夫,已经使我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无法教育了。李老师也是研究教育的,和大家共同研讨,心平气和的,从理论上进行剖析我认为是误区的错误的一些理论,我的剖析不带有任何偏见,理论的东西就是允许讨论的,谁也都可以批判我,下面我就来说一说。
一、“否定传统家庭教育文化”使中国家庭教育误入歧途
大家知道作为一种文化它肯定是有传承的,作为家庭教育文化也是有传承的,比方说一个家庭,你这代人,还有你父母,还有祖父母,这样的家庭走过来,那么它是有家庭教育文化传承的,而且这种传承都是注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的,这种教育文化受到案例派教育家错误的理论的冲击,这个冲击也是自然的,因为我们家长谋求的是必须学到最好的理论,然后教育我们的孩子,最好的教育理论我们认为就是刚出版的书,中央电视台的讲座,或者是哪个教育专家来演讲我们去听,教育家在演讲时候,他会告诉你,你现在的家庭教育是一塌糊涂的,你必须按照我这样的家庭教育然后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没有一个教育家不这样说,结果广大的家长就按照这些教育家的说法去教育孩子,就导致了我们无法再继续教育我们的孩子,这里我们丢弃了传统的家庭教育文化,盲目地把案例派教育家所说的一些家庭教育的理论引进家庭教育,实施过程受到各个层面的挫折,导致了我们家庭教育的混乱,混乱的结果又导致了我们的孩子不能很好地学习,不能很好地成长。在心理层面,在情感层面,在意志方面等等,都出现了很多问题,这是使我们家长没有想到的。也就是说我们做一种假想:假设没有案例派教育家错误的宣传,我们每个家庭都按照自己家庭文化的传承,就能教育出很优秀的孩子,我举个例子,有一天山东的一位女士,她进到这个聊天室,给我打字说,她很郁闷,很痛苦,孩子的教育出了问题,而且整个家族都在埋怨我,说我做错了什么,她说到一半时,我说,我给你播一个讲座,听完之后再来说你的问题,我就播放了一个批判案例派教育家的讲座,听完之后她特别高兴,就云开雾散了,因为她教育孩子的时候就是用她的过去的家庭传承的教育文化教育孩子,很严格的,使孩子很好,但是被案例派教育家一搅,她就脱离了她家的传统教育文化,用案例派教育家的方法教育孩子,就出了问题,她全家人都埋怨她,她听了我的课,确定了自己是对的。实际上我们大家回想一下,爹妈对我们是怎么教育的,爷爷奶奶对我们怎么教育的,这些家庭教育文化足够使我们把孩子教育好,但是,我们往往没这样做,而是用案例派教育家的理论对孩子教育,弄来弄去把孩子就弄成了这个样子。所以说,我们每个家庭都有几代人或者几十代人的家庭教育的传承文化,我们应该发扬我们的家庭教育的传承文化来教育孩子,我想,在现代社会里,如果我们能用传统的家庭教育文化来教育孩子,孩子会发展的非常好。至于说我们传统的教育文化有多少糟粕,大家都明白的,不用说你都会避开的,我们要发扬家庭的优秀的传统的教育文化,来教育孩子,这样就能使我们屏蔽案例派教育家那些胡言乱语,建立一个独立的家庭的教育文化。
二、“成功教育”助推了应试教育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孩子是在什么情况的教育下受挫的,就是说有百分之八十的孩子不学习,是什么样的教育使他们不喜欢学习呢?按理说我们的儿童天生就是喜欢学习的,是有学习本能的,有学习欲望的,有学习能力的,是一个天才的学习家,但是在我们这种状况的教育下,我们的孩子纷纷地厌学了,什么原因呢?我们会发现学校教育奉行的是应试教育,案例派教育家搞出一个“成功教育”,这种“成功教育”就助推了应试教育,把应试教育又推到了极点,破坏了我们儿童的学习本能,破坏了儿童的学习欲望,导致了大量的孩子不喜欢学习。下面我们分析一下“成功教育”对中国教育的危害,“成功教育”来自于成功学,是美国在一战之后,整个社会大萧条,很多工厂关闭,工人失业,社会矛盾加剧,工人罢工,社会一团糟,一些社会学家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创立了成功学,鼓励千千万万有志向,有能力的人要创业,要发展,美国社会在制度方面也允许这些人来成功,于是成功学的推出极大地帮助美国战胜了经济大萧条,后来美国的成功学就在全世界宣传开了,特别是在商业社会成功学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国的教育家就把成功学移植到中国来,大致在九五年之后,很多教育家都去读成功学的小册子,在给家长讲教育时就把成功教育配进去讲,经过这十多年下来,我们发现对应试教育起到了助推的作用,而且破坏了教育的生态。我们分析几个问题,我们现在的教育、现在的学校,校长、老师,我们现在的家庭,家长,甚至每一个学生,嘴里都不离成功,教育家们的一场报告会,他要是没有成功这个词,就无法做讲座,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人们的目标就是成功,教育就是要成功,不成功就不是教育,作为一个学校,不能办成功,那你就不是好校长,作为一个老师不把学生教成功,就不是好老师,作为一个家长也是,如果不把孩子培养成功,你就是一个失败的家长,对于一个孩子,你不成功就不是好孩子,现在大家都习惯了,成功学实际上已经注入到人们的每个细胞里边了,你没有成功就不行,比方说在学校,作为一个校长,他必须要成功,关于成功有他自己的标志,在什么范围内他算是成功,学校人满为患,他认为就是成功了,那么多人到一个学校来,导致班级的班额有六七十人,这一项他叫成功,校长还要动脑筋,我的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区级的所有的竞赛中要成功,就组织老师,组织家长逼着孩子学习,对孩子进行训练,要他们参加各个竞赛,校长把竞赛的结果写在教育教学的报告里边,作为一个教师,也有他的成功,他的成功标志是他的班级的优秀率成绩要高,他要写出论文等等,作为一个家庭也是这样。对于而一个学校,为了在各方面都成功,校长就要应付他以上的省的、市的、区的一层一层的领导的检查,为了校长的成功,他就会把任务分配给老师,老师为了检查不出漏洞,会付出大量的劳动,光笔记就要做很多记录,有的学校的记录荒诞到相当程度,老师们要做二十多种记录,作为一个老师是没有那么多时间的,他要能把教学搞好,达到相当高水平的话,就必须要刻苦钻研他的业务,但是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已经没有时间学习了,校长也没有时间研究教育教学了,用传统的方法推动他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就是落实到老师头上,老师就没办法了,老师没有那么多时间了,就给孩子留大量的习题,订很多练习册,由于成功这样的一个教育理念,把教育压在老师身上的一个重负,转加给了学生,于是孩子回家就大量地做作业,在老师看来,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考出好的成绩,有好的成绩才是成功的老师,为了这个成功,人们都是实施的短期目标,根本就不看孩子未来的发展,就象是拔苗助长,采金矿似的,尽量地,过量地对孩子的大脑进行掠夺,其结果导致了孩子厌学,也就是成功教育破坏了教育的生态,同时又助推了应试教育,成功教育和应试教育遥相呼应,导致了今天我们这种教育局面,很多家长反映说孩子到晚上十点钟了还没做完作业,甚至暑假做的作业赶上一学年的作业了,做作业成了孩子学习的主要项目,导致了大量的孩子不喜欢学习,这是一个自然的事情。“成功教育”助推了应试教育大家可以去思考。作为我们家庭也是,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考高分,排第一,乐器要考级,竞赛要获奖,领着孩子往省里跑,往市里跑,轮番地跑,实际上这些事情究竟对孩子未来的成长有多大意义,家长们都没有想到,我们家长也卷入到了成功教育里边去了,认为孩子如果不第一,那就是我家长的失职,孩子竞赛没成功,我家长脸上就无光,所以说成功教育耗费了我们一个学校的资源,耗费了老师的时间,耗费了家长的时间,结果是我们的校长、老师、家长都没有时间系统地学习现代化的教育理论,逼着孩子用传统的方式做作业,提高成绩。就是这样一个局面。我也是研究教育的,可以说我最崇尚教育,为什么反对成功教育呢?因为它已经导致了这种混乱,我的理解是我们的孩子尤其小儿童,他们只要喜欢学习就可以了,他们要度过他们的幸福童年,要在幼儿园快快乐乐的生活,快快乐乐地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只要孩子们喜欢学习语文,数学,英语,喜欢艺术特长,就足矣了,就已经是成功了,但是我们没有这样做,而是要孩子一定要怎么怎么样,结果我们家长的愿望没有实现,还使儿童快乐的童年遭受到了不幸,疯狂地开采儿童的智力,象掠夺一样,破坏了孩子童年的幸福。实际上你想,孩子成功了,得了第一名,又能怎么样呢,他未来人生几十年,怎么就能说一个小小的儿童的成功就能奠定他以后的成功呢?是不可能的。韩国过去有一个神童金新荣,他四岁时就在日本电视台演算微积分,他会几国语言,这个人现在已经没有名声了,这就是说,不当的操作使很好的孩子在成功的教育下失败了,智力或者能力稍差一点儿的孩子更是很难应付童年的生活,我的理解是对孩子进行教育,衡量一个孩子的成功标志究竟是什么,考第一就成功么?得了奖就成功么?钢琴考十级就是成功么?这样定义就比较狭窄,我有一个定义,定义儿童是不是成功,首先看孩子喜不喜欢学习,孩子从学习中能不能获得快乐,如果让我来评价教育的办学也好,教育孩子也好,标准是什么,就是这个,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但是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都没有把这当作一个指标,家庭也没有这样做,所以面对今天的教育危急,面对大量的孩子不喜欢学习,我们什么都明白了,就是这么来的。
三、“竞争意识”的口号摧残了儿童的心灵
这个和成功教育是紧密相连的,大约在九五年,有教育家提出培养当今的儿童要有竞争意识,意思是这些孩子在未来的社会就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所以从儿童开始就让他竞争,结果这个理论一推出就使我们很多孩子的心灵受到了伤害。按理说我们中国的文化本来就有一些不合适的地方,比方说西方人评论我们,东方的“红眼病”,是说我们中国人嫉妒心强,人人有嫉妒,正好竞争意识就加重了中国儿童的嫉妒心,也就是说在一个班里上课时,小朋友们都要竞争,我必须语文第一,英语第一,竞争来竞争去的结果,就使我们的孩子要想竞争,要想成功,他必须要做大量的作业,才能才第一,我们老师也会用考试的方式,把争第一,争前五名当作了一个考试的杠杆,用这种方法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于是就把整个一个班的孩子都卷入到竞争方面了,看谁争第一了等等,这时我们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孩子对学习一点儿情趣也没有。学习就是求知,求知是快乐的,是有兴趣的,但是竞争意识的口号一喊出,校长啊,家长啊都卷进了竞争意识这样的轨道上来了,孩子从学习当中获得不了快乐,觉得学习没趣,没趣也得考啊,争第一名啊,班主任很有意思的:你看看你这次考试怎么样?上次考试排第二名,这次就排第五名了,我叫你努力学习你就不听话,赶紧好好学啊,又跟第一名说了,你是从第五名上第一名的,后面那些人还在追你呢,你得赶紧努力啊。作为一个老师应该是辅导孩子怎样学习这些知识,怎样有情趣地获得这些知识,但是老师做的工作是鼓动孩子去竞争第一名,老师的用意是督促孩子好好学习,实际我们会发现,老师此时此刻已经没有什么方法了,他没有时间学习,获得不了科学的方法,也就没有方法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了,只能用这个方法让孩子多做作业,让孩子得第一。下面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有一天,班主任来上课,有个学生站进来说,某某同学没有来,他怎么没有来呢?老师就说了某某同学的姥爷去逝了,他来不了了,老师的话音还没落,全班就高呼着鼓起掌来了,班主任就吓傻了,觉得我怎么教出一群狼仔呢,同学的姥爷病逝了,应该同情,怎么还这么高兴呢?原来,这个同学自来这个班以来,全班所有的同学数学都没得过第一,外面的竞赛都是这个同学来承担的,原因是这个同学的姥爷是一所大学的教授,每天辅导这个孩子,于是这个姥爷去逝了,全班就欢呼了,觉得这个第一应该他们争了,这种例子很多了,这种欢呼的场面是非常极端的,但是就这种嫉妒的心理我们看是正常的,孩子们到了今天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的心灵扭曲了,为什么会扭曲呢?就是竞争造成的,竞争意识造成的,所以说,儿童啊,是要获得童年幸福的,你说一个儿童他每天都在嫉妒别人,在心里仇恨别人,他怎么能幸福呢?别说是一个儿童,就是一个成人,如果他有嫉妒心他都不会幸福的,我们每天的教育就是这样,让孩子嫉妒,就是高中的课堂上也都互相嫉妒的,好学生之间都不说话的,是非常普遍的,中国的教育就是大量地培养嫉妒的孩子,大量地培养嫉妒的人,大家知道卢刚吧,天津的一个孩子,他和几个同学被国家送到美国学习天体物理,他同学的博士论文通过了,他的没有通过,他就认为大学的教授对他不公,于是在一个会议之前,他买了一支手枪,拎着提包到了会议室,站在后面,掏出枪打死了几个校长和教授,还把他的同学也打死了,最后开枪自杀。就是这样的嫉妒心造成的。博士论文没通过,可以再学么,犯不上把别人打死还把自己打死。这就是从小培养出的嫉妒心,我们中国的儿童大量地都有嫉妒心理,非常严重,这对于我们整个民族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我们整天喊着,我们国家、民族要走向世界,这种嫉妒的胸怀怎么走向世界呢?不谈别的,就他的人生幸福问题都解决不了。
四、“选择”使孩子逃避困难
我先谈一下“选择”,有很多教育家都在讲选择,这个选择的理论最初是在成功学里,一个人的人生的过程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比方说职业,这个职业不适合你,那你就选择另一个职业,这个事业不成功。再选择另一个事业,这是可以的,但是我们中国的案例派教育家就把这条也弄到学校里边来了,让孩子选择,他的原理是这样的,如果你不喜欢语文,你可以不学,你就学数学,你不喜欢数学你就可以去跳舞,你不喜欢外语就可以去学习迪斯科,总有你喜欢的,案例派教育的意思就是充分满足儿童的需求,这个理论的错误在哪里呢?就教育来讲,我们对孩子实施的都是一些基础教育,这些基础学科每个孩子都能学会的,都应该学的,他都不能回避的,这些基础知识对他未来的人生都非常重要的,小学的知识,初中的知识都是很重要的。选择就麻烦了,很多孩子就会找借口,比方说他不喜欢语文老师,他就不学语文了,语文成绩就下降,下降了孩子更不愿意学了,他就腾出时间学画画,学跳舞,这里还有一个理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他有一个多元智力理论,在他的多元智力理论里,他说,一个孩子有七项智力,其中有一项是最具优势的,如果孩子学这一学科,这个孩子在这一科上就会有很好的发展,这个理论是成立的,事实是这样的。人确实有一个优势的地方,任何人都有他最优势的地方,但是加德纳从来没有说人的差项就不能发展,就不能学,我想加德纳永远也不会说。人有七项智力,具备这七项智力是有意义的,对他的生活,对他的事业发展,对他的成长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中国的教育家就把加德纳的理论和选择的理论混在一起了,表面上理解了加德纳的理论,就推出了要选择,并且把选择放到成功学里边讲课,对于一个学生怎样能成功,只有选择才能成功。我就反对这个选择,在我看来幼儿园的小朋友、小学生,所有的学科他都应该学好,语文要学,数学要学、外语要学,这些都是基础的学科,都关系到他人生的成长,关系到升学的,如果你现在就让孩子选择,很多孩子就会找借口,逃避困难,本来能学好,他说我大脑不适应,我要去学别的,很多孩子就是这样,高三的孩子对高考的学科不感兴趣,对摇滚感兴趣,我跟他探讨摇滚的知识他也没懂多少,你说这不是借口么?如果我们用这样的理论大量地在学生当中宣传,不就误导了无数的孩子么?哪怕是高中的孩子有一科差,只要把他的心理问题解决了,都能学习好的,有一个孩子,说他化学学不懂,来年高考,我就跟他聊,告诉他你这是心理层面的问题,你一定能学好化学,过几天就告诉我对化学感兴趣了,所以说我要告诉大家,我们的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幼儿园的小朋友,所学的学科,我们的孩子有绝对的智力来学好,选择是给那些厌学的孩子找借口,让他们逃避困难。我们被某些教育专家、特别是案例派教育家一呼悠,也觉得,行啊,他不喜欢数学,不学就不学吧,就让他学语文吧,反正他喜欢,能发表一些文学作品也行,这也能混一碗饭,成为韩寒也行,全国的儿童都成为韩寒那样的孩子是不可能的啊,确实是有的人走了一个方向,比方说不学习,打台球,就打了世界冠军,那你说我们三亿学生都能去打台球么,不可能的啊,我们用极端的例子去误导孩子,这是不对的啊,所以我给现在的教育家起名字叫“案例派教育家”道理就在这儿。主要是误导,他表面上学了一些教育学家们的理论,而没有理解里面的意思,就到电视台上去讲,就把中国的教育搞成这个样子,我们家长应该告诉孩子任何一个学科他都有能力学会的,都有能力学好的,只要你应用了科学的方法,只要你有一个积极的心态都能学好的。
五、“知识不是重要的”为孩子厌学找到了借口
有很多案例派教育家在演讲中会说我们教育孩子是让他掌握能力,知识不是主要的,他还会讲故事:我们同学聚会时,那些在班里学习非常好的,在前十名的,现在生活非常悲惨,而我们不喜欢学习的人,现在都成功了,都有公司,非常富有,非常幸福。这就会误导我们家长。下面我们来分析“知识不是重要”是一反动的口号,先分析案例派教育家举的例子的背景:我们中国在改革时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时候,就创造了很多机遇,有很多人抓住了这个机遇,积累了很多财富,也就变成了今天我们所说的老板,他们成功了,案例派教育家举的例子,学习不好的都获得成功了指的就是这一类,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候,有好多的农民都抓住了机遇,当了企业家,大字不识的都能当房地产的老板,是这样的,大家想一下,我们的孩子现在接受教育,他们走向社会的时候大约得是十几年之后,我们国家的发展已经走入了正规,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那种机遇已经不复存在了,也就是说,十年之后在这个社会上再打拼的时候,每个人都要靠真才实学。但是案例派教育家告诉家长知识不是重要的,能力是重要的,有些孩子厌学了,回家就跟父母喊,你没听教育家说嘛,知识不是重要的,能力是重要的,一个中学生就跟家长这样喊,他知识没学好,他说能力是重要的,他一个中学生能有什么能力呢?分析分析他所说的能力是什么能力呢?我分析,中学生说的这种能力,案例派教育家说的能力,实际上是一种打砸抢的能力,你没有知识,有的是打砸抢的能力,能说什么呢?未来的社会是法制的社会,没有知识就是不行的,作为一个工人应该是高级技术工人,一个小小的孩子在那儿喊他有能力,你说他能有什么能力?除了打砸抢他不可能有别的能力,说到这里我就想起了文化大革命一些悲惨的局面,我们这个民族真是多灾多难,案例派教育家还这样引导我们,使我们的教育处于严重的危急之中。大家应该已经明白了,案例派教育家对我们造成的危害。
六、“不听话的孩子有出息”培养出几茬捣乱僻性格的儿童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常碰到孩子不听大人的话,孩子不听老师的话,孩子不听劝告的情况,哪怕你说的是正确的、是真理,他也不听。这些问题在案例派教育家做讲座的时候,他们会说我们不要培养那些个听话的孩子,不要培养那些个五分加绵羊的孩子,那样的孩子没出息。有的案例派教育家还举例子,说南京大屠杀,那些老百姓跪在那里让日本人给砍掉脑袋了,这些人之所以让日本人砍,原因就是他们受到了听话的教育。
我们现在教育孩子,在我看来,必须让他听话,而且要立即听话,不听话是不可以的,这是我的一个理论。如果在六七十年前这样的教育可能会导致有的孩子听话不分辨是非,甚至自己的生命没有了他还在听话,那是一种愚昧的听话。
大家设想一下,日本鬼子打进来了,对中国人进行屠杀,你能想象中国有一个儿童就能跪在那里让他杀么?我告诉大家,绝对不能,时代变了,我们现在的人已经不是六十多年前的人了,假设六十多年前教育人们听话是错的,事物流转到今天,我们再教育孩子不能让他听话,捣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有个性、有独立思想,这样的孩子是好孩子,有前途、有出息,我们应该培养这样的孩子,不要那种五分加绵羊的孩子,我说这也是极端错误的。一个孩子就他的价值观来讲,他必须具备服从的价值,团队的价值,他未来大学毕业,他要参加一个公司的工作,被一个公司应聘,孩子必须有团队精神,必须是服从领导的,他必须是听话的。现在案例派教育家在很多的电视上、光碟上,书上讲座,都在宣扬孩子不听话是可以的,说明他有个性、有头脑,就误导了千千万万的儿童,使他们形成了捣乱僻的性格,家长说东,他就说西,老师说北,他就说南,没有合作意识。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次,一位高中老师向我请教,说她女儿上高二,这几天学校考试,在家休息了三天,第一天,孩子是看电视,第二天还是看电视,妈妈就说了,你看你学习成绩都下降了,还看电视,你是不是该做一做作业?还是学习些什么?这样一说,母女俩就吵起来了,到了第三天,孩子写了一封信,她也没把信给爸爸,也没有直接给妈妈,而是把信放在了她爸爸容易见到的地方,过了二天她爸爸发现了这封信,爸爸读完信,拿着信就去找妈妈去了,说你还是高中老师呢,你看你把孩子弄成这个样子,妈妈接过信一看,呀,孩子说的这些话也真是的,我作为家长,做错了什么?于是她就拿着这封信找我来了,把信读给我听,孩子在信中写的什么呢?都是案例派教育家们的说法,现在的家长不理解孩子,不尊重孩子,要走进孩子的心灵,和孩子交朋友,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尊重孩子的个性,不听话的是好孩子等等,孩子的信完全就是在讨伐家长。读完了我问她,“你对这封信怎么看呢?”这位老师说了,“我本身是老师,在教育孩子方面我非常失败”,我问了,“那你觉得孩子写的这封信对么?”她说:“我也说不好,李老师你说说吧”,我说了,“如果你让我来说这封信,我认为孩子这封信就是敲诈家长的信。作为孩子你成绩下降了,回家来看电视,家长跟你说别看了,你就应该不看,应该去学习”,我们的家庭文化就是这样的,但孩子认为看电视的行为家长都不理解,所以我说“这封信就是孩子敲诈你”,你正确的做法就是等孩子回来,告诉她,你的信我们已经看了,我们绝对不会接受你这封信,作为一个孩子你必须听话,学习是你的职责,学习成绩下降了你就必须努力,同时我要告诉你,现在社会上流行的这些东西你不要学,你学了对你没有好处,我们家有我们自己的文化。又过了几天我看到她,又问她,你对那封信现在还怎么认为呢?她说我认为李老师说的对。
我们在网上讲课,搞教育的、懂教育的高水平老师很多。那么我们回头再说,现在的孩子不听话,你跟他说什么好听的都不行,我提出一个口号,家庭教育有一个地方要立即刹车,就是孩子听话不听话的事情,我告诉家长要让孩子立即听话,若要再不刹车的话,我们国家就没办法了,因为我们面临的是独生子女,哪怕是你有二个孩子,实际你都是当独生子女养大的,我们这些独生子女的特点,本来就是被溺爱的,就容易不听话,我们再听案例派教育家说,不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有出息的孩子,我告诉大家,一百个孩子不听话,一百个孩子都不会有出息。想象自己的孩子大学毕业到一个公司里工作,横行霸道的,胡乱折腾,哪个公司能要这样的孩子啊,不会要的,一个孩子听话,是一种价值,是一个价值要素,孩子必须具备的,孩子的团队精神也是,服从精神也是。
按照案例派教育家们进行教育的话,任何一个人不听天不听地,甚至一些法律的东西都不听,如果这样,我们这茬独生子女犯罪率将非常高,我以前在一个讲座里讲了,未来温总理的下一届总理,他要多建一千所监狱,这不是危言耸听,我们中国的孩子,青少年三亿人口,数量是非常大的,然而几茬独生子女,都在“不听话的孩子有出息”的教育下长大,很多孩子不但学业无成,而且什么技能也没有,他怎样生活都很难,很多孩子叫做“傍老族”,就靠吃父母的生活,父母如果没吃的了,他们流落到社会上也不想做工,这样我们国家的犯罪率就会增多。一个国家经济越发达,人的犯罪率越高,再加上我们的教育千疮百孔,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厌学的孩子,充入社会,他们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情都做。再过十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非常高,犯罪率也就非常高,特别是青少年的犯罪率是非常高的,高的结果是社会发达的必然,同时也说明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出现了差错,我们今天教育独生子女,没有让他听话,没有让他听老师的,没有让他听家长的,反过来家长老师都得听他的,本来已经犯错误了,你也不能批评,还得哄着他。
我记得有一家长,也是位老师,孩子在学校犯了一个错误,躲到海边呆了几个小时,在同学家又呆了几个小时,不回家,问我说“这样的孩子我该怎么做呢?”我告诉他,“你要严厉地批评他这种行为”,他不回家是想让家长找他,他本来就犯错误了,就应该乖乖地回到家里承认错误,他用跑出去的方式让家长知道:你不要严厉地批评我,要严厉地批评我,我就跳海了。他没有正确的价值导向,脑子里是非观念不清。任何一个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你一定要让他听话,必须听大人的话,必须听老师的话,这就是服从,这就是团队精神,你必须给他灌输这些东西,如果不这样,我们的孩子就会从这小小的问题出发,演变成学业无成,流落到社会上,走向歧途。
我们让孩子听话,从现在也好,未来的发展也好,从价值观也好,对孩子的人生也好,都是有好处的。我们一定要弄懂案例派教育家说的那些东西,要弄懂其背景,我们要有一个价值导向,家家的孩子要让他听大人的话,可能有朋友说了,听话,让干啥就干啥呀,让杀人也去杀人啊,实际上说这个话的人一点儿也不懂我们今天的儿童,你让他杀人他也不会杀的,再说我们不可能这样教育孩子,让他听话,不是让他不辩是非地去听话。就象现在有些政府团体,比方说上海的书记,一大圈人,让他们贪污,他们就贪污,让他们挥霍就挥霍。我们今天教育孩子,让他听话,同时也给他民主,给他自由,我们可以开家庭会,让他说话,他也可以对我们家长提出批评,他可以说出他的想法,我们不是说逼着让他听话,有的问题是可以讨论的,但总体要教育孩子听话、服从、有团队精神。
七、“不能打孩子”使胡作非为的青少年逐年增多
现在所有的案例派教育家没有一个人说孩子应该打,孩子可以惩罚,孩子犯任何错误都不要打,都要跟他说,都要鼓励他,赏识他才好。前一段时间,中央十频道做了一个节目,卢勤和人民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合作的节目,心理学教授说了一番话,他说,孩子特别是男孩子有的时候惩罚也是必要的,我们小时候,家长都打过我们的,美国有一句话,孩子的嘴在屁股上,意思是说孩子从小还是应该严格管教的。这时候,卢勤就把心理学家的话打断了,说到哪个孩子被打成什么什么样,最后说孩子绝对不能打,心理学家的面部表情非常尴尬。
孩子应不应该打,我们说,孩子犯离谱的错误应该惩罚,而且要及时惩罚。下面我说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河北,一个中学生有一天开他爸爸的桑塔那汽车,在公路上飞跑,前面就是羊群,就撞死了几只羊,到了晚上他爸爸觉得,这都是一个村住着的邻居,撞死人家的羊,得赔呀,就拿着钱上人家去如数的都赔了。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孩子和女友生气了,就在公路上开着他的车狂跑,就撞伤二人,撞死一个人,这孩子就被公安局抓到进监狱了,进去之后他捎出口信,告诉他爸爸赶紧拿钱去摆平,这孩子多么无知,他的想法就是说上次我撞死了羊,爸爸用钱就摆平了,这次撞死人,咱们就多拿点儿钱再去摆平,我好从监狱里出来。大家试想一下,如果那天晚上他撞死了羊,作为爸爸要能对他进行惩罚,或者骂他一顿,或者是从今不再让他开车,那个无辜的生命,那二个被撞伤的人就不会遭难吧,从这个例子,我们就看出。孩子犯离谱的错误就是要惩罚的,如果不惩罚,而象案例派教育家那样说服,比方说五年级孩子把二年级孩子打了一顿,人家长会找你,老师会找你,大孩子欺负小孩子嘛,如果你不惩罚,回家后只是说,你以后不要打了,好言相劝,教育嘛,以说服为主嘛,好了,这样的孩子说什么是没有用的,他打小孩子就能获得一种快感,这次获得快感了,他下次还打,如果打了五次,他就是未来的一个暴徒,因为在他的大脑里建立了一个神经链,暴力能获得快乐。反过来,他犯了这样的离谱错误,第一次犯要立即惩罚,而且要及时,孩子打人了,老师叫你了,赶紧到学校,把孩子领到操场上要揍他一顿,你不揍也可以,那你就等着以后他会犯无法弥补的错误了。你到珠三角洲地区坐大巴车,那些小偷啊,这伙人下去,那伙人又上来,就没有人管,这个数量是非常大的,他们为什么偷呢?因为第一次偷钱获得快乐,第二次获得快乐,连着偷,已经成习惯性的了,这就没有办法了,即使把他抓到监狱里,罚他,他出来还偷。犯离谱错误的孩子如果不能及时地得到惩治,他会继续犯错误,你跟他说语言是没有用的,犯离谱错误的孩子你必须让他皮肉受到痛苦,他在大脑里才能建立神经连接链,一打小朋友就痛苦。案例派教育家说孩子不能打,这是不对的。
八、“张扬文化”使青少年忘记廉耻、遭受挫折
在美国教育孩子是这样的,上课时老师问到你,你就应该说,会也说,半会不会也说,就得到老师表扬,我们中国有的孩子在课堂上,老师问了,“谁回答这个问题?”,有人就举手了,有的会的也不举手,中国有一个文化“谦虚谨慎”。我们的案例派教育家看了美国的一些书,或者到美国了解一些情况之后,回到中国就在宣扬一种文化,让儿童张扬,让他们个性张扬,上海过去的小学生守则,有一个谦虚的条款,后来被删除了,事实上谦虚这种文化在世界上都被推崇的,但我们中国却觉得这种文化不需要了,而需要张扬的文化。我为什么说张扬的文化能使孩子忘记廉耻?有的孩子张扬起来就没有边了,平时经常说一些大话,做不到的事情他也胡吹一通,在很多场合乱说话,自己没有什么水平的也是乱说,在一些教育法的房间里,有很多人在那儿喋喋不休地教育别人,这就是一种张扬的文化,张扬文化往往就损害了我们很多儿童的羞耻感,有的孩子打30分,也告诉孩子30分也光荣,孩子打30分也自豪,有些教育家就这么说的。大家想想,一个孩子打30分已经说明他的学习很糟了,这种情况下还怎么能举起拳头自豪呢?这种张扬的文化实际上使儿童忘记了廉耻,客观上来讲,孩子要有自我推销的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孩子到大学毕业之后,如果他没有自我推销的能力,他就找不到工作的,也无法应聘。对于我们中学生的教育我认为还是要本着谦虚谨慎的方法教育孩子,说他该说的话,做他实际能做的事情,不能说他不知道的事情,或者半懂不懂的事情,否则会导致孩子没有尊严,没有羞耻感。另外还一点,我们谈的张扬文化,对青少年教育的时候,青少年你可以张扬,有些事情可以显示,但有的孩子过分地张扬,就没有了自尊,没有了廉耻,这和我们现在的影视媒体有关系,现在有一些演员象那些流氓表演似的,很多青少年就去信奉他们的东西,模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廉耻的东西就忘记了,所以我们要教育儿童谦虚谨慎是对的。教育初中生谦虚谨慎,我们教育之后这些孩子会不会到了大学毕业之后还不能张扬自己,还不能推销自己,我告诉大家不会的,我们现在的孩子会把自己放大的,会吹的,因为我们这个社会就是吹嘘的社会,实际上我们中国的文化有一种吹嘘的文化,不论在电视上,新闻上很多地方就是一种吹嘘的文化,大家在这种背景下教育孩子谦虚谨慎是对的,过分张扬会把孩子的羞耻感毁掉,一个孩子如果没有了羞耻感,他以后的价值观形成就很难,孩子就会走向歧途。
标题后面就是遭受挫折,我讲一故事吧,有一天一个家长告诉我他孩子在幼儿园非常优秀,现在上小学二年级,他现在不想上学了,问我怎么办?我就跟他说了,你的孩子由于过分地张扬,遭到了别人的嫉妒,因此他就不想上学了,对方也是一位老师,而且孩子就在他的学校上学,我一说他就豁然开朗了。我说你告诉孩子,跟孩子谈,把比赛的机会给别人,把发言的机会给别人,要谦虚谨慎,当全班都信任你了,然后你再举手发言,再去表演,再去比赛等等,慢慢转换这种局面。现在,我们普遍地在搞张扬的文化,一些孩子也都去张扬,大家要知道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嫉妒的民族,在一个班级里面人人都是嫉妒的,你张扬的时候就会遭到别人嫉妒,反而使自己遭受挫折,过分张扬,遭到别人的嫉妒,就会使孩子遭受痛苦,根据这一点,我认为目前中国的独生子女和中国的社会风气以及中国传统的嫉妒文化,应该说要把张扬文化限制到一定的程度,很多家长都问我,“孩子上课不举手发言”,家长不用着急,孩子大了自然都会,如果一个孩子很小就总是显示自己那一点点优点,显示时间长了孩子就没有羞耻感了,这是很麻烦的,后面的节目是一连串跟上的,大家不要听案例派教育家胡言乱语,我是诚心诚意告诉大家的。
九、“赏识教育”泛化使儿童无法确立正确价值观
“赏识教育”是周泓推出来的,周泓是中国一个伟大的父亲,他把一个聋哑女教育成了全国优秀的十佳少年,并和吴仪齐名的中国杰出十大女性之一,一些教育家把他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命名为“赏识教育”。这么多年来就商业化地在全国进行普及,结果普及了很多问题出来,也就是说“赏识教育”是非常有局限性的,从其实用性来讲,只适合幼儿园小朋友,即使对幼儿园小朋友进行赏识教育也得重新配置,一味地赏识也会使幼儿园的小朋友变坏,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赏识教育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幼儿园的小朋友是用右脑活动,你夸奖他,表扬他,他非常听话,他就把事情做好了,小学生,初中生大脑的活动区是在左脑,左脑就是判断,逻辑推理,你跟孩子说什么,他要对你说的先进行判断,看对他有没有意义,如果你说的事儿对他有好处,他从这件事儿能获得快乐,他就会做了,如果你说的对他没有好处,他左脑一分析,他就拒绝了,但是我们家长不懂,还傻乎乎地对小学生、中学生赏识呢,你赏识什么呀,你把你的孩子当白痴啊。
这里有个问题,我们发现孩子的价值观搞错了,按理说学习就是他的责任,学习就是他的职责,如果这个价值观确定不了,用赏识教育,只有赏识才好好学习,大了没人赏识了,他就不好好学习了。赏识的教育很多家庭都用过,结果是连连受挫,幼儿园时还可以,现在好话说三千六都没有用了,因为孩子变化了,他的大脑发生变化了,他已经不是婴儿期了。所以我们对赏识教育给出一个观点,教育孩子的方法是要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孩子,不能用赏识这种东西对待孩子,这样会使孩子价值观混乱。
十、“网络游戏开发智力”使300多万青少年掉进网络游戏陷阱
所有的教育家在各种场合,当家长问到要不要让孩子玩儿游戏?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网络游戏怎么不可以玩儿?开发智力的,应该让孩子玩儿”。没有一个人不这么说的。我们家长毕竟不懂啊,家长不是教育家,就听了,听来听去,就让孩子玩儿,玩儿来玩儿去,就在前二个月报导,中国掉进网络游戏陷阱的孩子已经达到二百五十万,我看现在足有三百万。根据最近的互联网统计,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已经达到了八千多万,上网人数已经一点几个亿了。在目前学生大面积厌学的情况下,很多孩子到网络上玩儿游戏,来缓解自己的压力。我在这里要批判的是案例派教育家这种说法,第一是不负责任的,第二对网络游戏是不懂的,他们不懂网络游戏孩子应不应该玩儿,或者说什么样的孩子应该玩儿。网络游戏就是网络开发商开发出的一种游戏软件,其目的就是要俘虏更多的青少年,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孩子玩儿我的游戏我必须把他俘虏住,让他天天玩儿,这样公司才有利润可赚,网络游戏的开发商把儿童的心理、生理等等方面都研究到了极致,做成这样的软件,专门俘获青少年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网络公司就要倒闭,大量的青少年玩儿完之后都掉入网络陷阱,不能自拔。在我看来一千个青少年可能有一、二个青少年是可以玩儿网络游戏的,他们不会掉入网络游戏陷阱,这样的孩子是喜欢学习的,能从学习中能获得快乐的,他们从学习中获得的快乐远远大于他们在游戏上获得的快乐,这样的孩子玩儿游戏不会掉入网络陷阱,如果一个孩子不喜欢学习、或者厌学,一百个孩子玩儿游戏,包括女生,就会有一百个孩子掉入网络游戏,全军覆没,案例派教育家的说法是不负责任的,给我们整个民族的儿童带来的灾难是很大的。“孩子要不要玩儿网络游戏?”,我告诉大家在这种背景下不能让孩子玩儿网络游戏,电脑是学习工具,孩子应该用电脑学习文化课,特别是用电脑学习语文,学习英语,更是色彩纷呈的,我们要动员孩子用电脑学习文化课,而不是让他把电脑当作游戏机,目前中国大面积厌学的孩子,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能让玩儿网络游戏。